【团委动态】电子工程系“盐渎仙话”实践团:用非遗舞蹈解码董永传说“活态”基因

时间:2025-09-03浏览:51

盛夏的西溪古镇,蝉鸣与流水交织成韵。暑假期间,电子工程系“盐渎仙话”实践团队以非遗舞蹈为笔,为千年董永传说注入活力。这支由职教学生组成的团队,通过舞蹈编排、文创产品制作和实地研学等形式解码非遗,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“活”起来。

原来七仙女的飞天动作,手臂弯曲的角度藏着数学规律!在古镇非遗学堂里,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41班的刘可盈同学盯着屏幕显示的3D模型,不自觉地模仿着屏幕里的动态骨骼,原本抽象的文化基因在科技赋能下变得触手可及。

接着,同学们参观欣赏经典传统舞台剧《天仙缘》。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与美轮美奂的演绎中,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之旅。演出过程中,同学们始终保持着专注与投入,当看到剧中主角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初心时,不少同学眼中泛起泪光;当精彩的武打场面与巧妙的舞台特效呈现时,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与赞叹声。此次《天仙缘》观演活动,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接触传统艺术的平台,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。

午后阳光炽烈,实践团的脚步却未停歇。走进古镇文创园,与当地非遗人展开深度交流。非遗舞蹈传承演员每天凌晨4点起床练习织云舞,只为让动作更柔美,对得起老祖宗68岁的杨爷爷坚持用传统方法制作舞美道具,哪怕手指被竹篾划破也毫不在意。他们用一生守护文化,我们青年一代更该用所学让传统下去。团队负责人杨子妍说。这种使命感,让原本枯燥的技术调试变得充满温度。

看!这是我设计的艺术瓷杯!实践团成员秦睿举起两对瓷杯,印出董永与七仙女的图案。这是团队此次实践制作的非遗主题产品之一。团队希望通过将非遗文化与日常用品相结合的方式,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形式起来,既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,也让更多人在使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我们不是文化的旁观者,而是传统与现代的翻译官。实践团队成员在总结中说道。这个夏天,董永传说在云端永生;用青春热血浇灌文化根脉,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。而这场科技+非遗的实践之旅,远未结束——传承,从遇见开始;创新,永无止境。

图:杨子妍

文:禹花宁

审核:叶绘